3)第2128章 世宗篇3 气质不同_汉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易月”原则在国丧结束之后。

  不过,康宗生前未建陵寝,因此,属于他的“安宁”还在紧急修建之中,距离大葬还需要一段时间,在这段时间里,梓宫还得停放在垂拱殿。

  为表尊重,刘文济在登基后,把自己理政视事的寝宫,选在了世祖晚年常居的万岁殿。于是乎,端拱皇帝,不住垂拱殿

  而刘文济对王旦的安排,一干权贵们看在眼里,多表示满意,至少这份谨慎、宽容的姿态,值得赞扬,比起康宗的荒诞不经、难以捉摸,刚上台的刘文济表现得可太让人舒服了。

  王旦罢相,大抵是朝局影响最小的一次“首相逊位”了,而比起此事带来的影响,还是尚书令这个职位本身更让人期待。到端拱元年,尚书令大汉帝国首相的地位与职权,已经彻底巩固了,这就是辅佐天子秉执朝政、治理国家的百官魁首。

  而在刘文济时代刚刚开启的时候,这个职位,不是仅靠皇帝支持,就能够立足的。对于尚书令的继位人选,刘文济首先请鼎力支持他的赵王刘昉担任。

  结果并不出乎他的意料,刘昉直接拒绝,完全不是那种担心皇帝猜忌的感觉,只是很从容地向刘文济交待了三言两语,让他好自为之,善待臣民。

  对于刘文济的资质、器量与能力,早在当年南巡之时,刘昉就有深刻的认识了,至今记忆犹新。朝廷内外,在看待新皇刘文济的问题上,只有少数人能看得清楚,赵王刘昉显然是其一。

  而面对赵王一番坦诚的交待,刘文济也如释重负一般,向他躬身行礼,弯腰九十度那种。

  同时,为表感谢,刘文济又在后来追封折太妃为皇后,谥号孝诚皇后。当年鲁王为此事直接被赶出朝堂,当时朝中群议不断,而到刘文济,办成就像喝水一般简单,满朝上下,只有赞同,几无反对。

  而此举,毫无疑问,让刘文济得到了折皇后所出那数十名子子孙孙的认同与支持。

  另外一个大功臣杨业,刘文济也没忽视,当然让退休多年、年逾八旬的杨老太师出山为相,是不大现实的,因此刘文济请杨延昭为相,还给了一个“出将入相”的理由,结果同样为杨延昭所拒,请皇帝另则贤良。

  由于杨皇后的关系,杨氏在朝中的处境多少有那么些敏感,若不是老杨业本着一颗对先帝、对帝国的赤胆忠心,绝不会贸然开言的。

  再之后,皇帝刘文济方继续表现着他的“从谏如流”,采纳群臣之建议,由财政使向德明继任尚书令,主持朝政运转。而这件事,首先就引起了吏部尚书刘继昌(徐王刘承赟之子)的不满,这个宗室老臣,在年纪越发年迈的情况下,则越发渴望登顶。

  当年,吏部尚书被吕蒙正给顶了,如今,尚书令近在眼前,又被向德明顶了,心中自然不甘。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