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54章 礼物和回礼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简单叙完旧,霍先生便在启功先生的介绍下开始参观,

  不过,在参观之前,陈建国特意给霍先生介绍了这几位先生的身份,

  刚才那些外宾都不懂,即便工作人员跟他们说了,他们也只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,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家给他们做导游,回去吹嘘也有面子,

  等于是抛媚眼给瞎子看。

  但霍先生不同,他是懂得这几位先生价值的,

  一听他们都是当今国内最好的书法大师、国画大师,顿时将姿态摆得更低,连连说不敢劳驾。即便是推辞不过,依然由几位先生担任介绍员,却也是受宠若惊诚惶诚恐,好像一个小学生一样,仔细聆听先生的讲解。

  这种态度,自然也让六位先生大受感动,

  在参观完之后,便邀请他到里面的书画室,每个人都留下笔墨,赠送霍先生一张作品。

  然后,霍先生又在店里挑选了一批书画和文玩把件,这才与众人依依惜别。

  但是,没有交换联系方式。

  甚至从始至终,他都没有介绍自己是谁,从哪里来,是干什么的。

  除了陈建国之外,店里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位南方来的先生,究竟是哪位贵宾,又做了什么具体的贡献。

  这一点,与陈建国上辈子看到的资料完全符合,

  据当时接待霍先生的工作人员所说,他第一次来内地,就带了两只大袋子,一袋子装行李,其中包括一只电炉,另一袋全是玉米,那只电炉就是用来煮玉米的。

  因为他听说内地物资短缺,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,所以才自带玉米当做口粮。当然也只带了这一次,后来就没有带过,

  他在首都的这段时间,除了应邀出去会谈、用餐,平时的一日三餐,就是自己在宾馆煮玉米吃,没有会面的时候,基本不踏出房门半步。在北京的这段时间,总共单独出去过两三次,甚至有一次都没有下车,只是请司机开车带他看一看北京的街景,

  这一趟旅程他哭过两次,一次是在庆典上,一次是就是在当时的车里。每次领导问他对大事的意见,他便推说自己不懂,只是表示,如果国家有任何物资上的需要,他一定努力办到。

  这种谨小慎微的态度,与他在商业上胆大妄为的传奇经历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而且从这一年开始,他每年都会从香港回来,哪怕运动会时期也不例外,区别是受到邀请便会到北京,否则只到南沙,连广州都很少去,

  为了避人耳目,他不能走正规的关口,只能经澳门坐小船从海上漂回来,每次单程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,如果遇上风浪,可能要一个星期。

  也正是因为如此,他是唯一一位被港鹰当局实施打压并制裁的商人,尤其是星光大厦的遭遇,被他视为毕生最大的耻辱,也更加坚定支持内地发展的信念。本来他应该是港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